《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活动—2016.3.15

好了,那咱们开始来分享一下咱们今天的第十章-公正地评断一本书。那么这一章的内容,说实话,我在第一次读完了之后,感觉好简单……然后到刚刚做完的时候,至少读了5遍,那么这5遍的内容,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交流到后面,大家就会知道。这一章里边有很多很奇怪的事情。

一、检视阅读的成果

我们来看一下检视阅读我得到了什么。

1. 阅读过程中的疑惑

本章读起来非常的简单,由于我们在前边两章就规则一到规则八的这个过程里,我们基本上已经了解到了这个作者到底在谈什么事情。所以到这儿,很自然的你已经和他达到了共同的主旨,有知道他的论述,那你必然知道我们要评断他对或者不对。所以逻辑上特别简单,就像刚才丰盛姐给出来的交流的内容一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又会出现疑惑呢?疑惑,主要出现在哪呢?主要有这样的几点:

  • 第一个在书中反反复复的出现了评断、评论、评价、批评、评议……这些词他们是不是一个意思,尤其是出现了“评断”:公正的评断一本书,这是什么意思?
  • 然后在P124-125页反反复复出现了:你必须能够批评提出批评,或者是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批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读书还有批评?
  • 第三个受教,在本章里面单独出现了一节,受教是什么意思?
  • 第四个修辞,修辞跟我们的这个逻辑和文法放在一起,修辞是什么意思?它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
  • 最后一点,尤其是难以理解的是这一章为什么读起来,不是说每个字都认识,而是每个段落的意思全部都明白,上下文的关系都能理解的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感觉特别的分散,如果说我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并且以领读的方式-分析阅读的方式,跟大家做分享的时候,竟然找不到一个内在的主线和逻辑,这一点是我最困扰的地方。完全不是说对他里面的文字内容不理解,而是对于他的评述的逻辑很难理解。 所以那么再有这些疑惑,我也跟我的同事交流了一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一章的写作风格,明显和第八章、第九章的风格不一样。第八章、第九章的那种总分总的关系在这章毫无踪迹,又回到了之前的那种想到哪,说到哪,然后会展开,然后会反复重复。我感觉这一章一定是艾德勒写的,他一定不是范多伦写的。 你可以看到书中P4——艾德勒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说了:如果没有范多伦,我们基本上是搞不定的。我觉得这个部分肯定不是范多伦,范多伦写的特别特别清楚,而艾德勒写的又回到了一开始的那种磨磨唧唧的感觉。你不要觉得这章读起来简单,或者理解起来特别的容易。但是你抓不住他的逻辑,你没有办法得到就书中说的,你要去同意他、认同他-即规则十一:尊重这个知识和他的观点。他给出了这样几个观点,你怎么尊重他?他的理论基础究竟在哪里?你其实很难从这里边的逻辑找到。我看嘉楠他们小组也是在讨论说:为什么老大觉得这个读起来这么难,我们自己读起来,其实很简单。其实你要问这个问题,作者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逻辑?这也是本章看起来简单,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个核心点,我们后面再说。

    2.检视阅读的收获

    所以在检视阅读中,这章的关键词,我快速念过去:评断、礼貌、批评、受教、修辞、指责,懂了、争论、知识和观念,基本上就这些关键词。 本章我还有几大收获,这一章,他是完全承接前面8个规则来的,前面我投入了那么大的力量,做了那么多的理论理解的图片,基本上完全懂了,所以本章在理解上完全没有问题,没有难度。 那么本章讲的是讲的是什么呢?讲的P134(这本章的最后的倒数第二段)说这3个规则在一起说明的是批评式阅读的条件,也就是说这章其实是讲批评式阅读的条件的。那么你必须先定义,什么叫批评式阅读,而然后再说批评式阅读的条件,都有哪些条件。如果是我写东西,我是写理论文的,我基本上就会这么写。

    3.检视阅读的感受

    而读这一章整体的感受是,作者把几个点那反反复复……我这一次分享,只在这一个地方吐一次槽,就是艾德勒写书真的太反复了,他把一个“你要多主动”这个事情至少说了3次,把你前面要读懂分在各个地方说了一次又一次。这就是我对这个部分的感受。

    4.结构初判

    而结构的判断就是前面说的,整个结构画风突变,肯定是换作者了。你基本上没有办法找到他在写这个部分的逻辑,总分总都不见了,所有的逻辑完全都找不到,所以我找不到逻辑,我的初判就是必须要经过分析阅读,才能知道他究竟写的是什么。所以这个就是在我检视阅读第一遍的感受:轻松、简单加愉快,但是实际上的内容的内在很不明白。然后我又读了近四遍才把这整个它的一个框架逻辑可以找到了。

    二、回答分析阅读的前2个问题

    那么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我分析阅读之后,回答的主动阅读的前两个问题,整体讲了什么?如何从主题展开了?

    1.本章的整体内容

    本章的整体,其实就是说,前面是先理解这个书的一个整体。第一个阶段是理解这本书,第二个阶段是理解作者的意图。理解完了之后,其实你需要对作者进行评价。 然后呢,对评价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具体讲解。注意,这个里边没有讲方法,他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或者初步的原则,这个基本的原则在什么地方有写呀?他在书上的第124页的下方有写,我们一会讲到这个地方再说。这一章其实是讲评断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他不是讲别的。所以既然他是讲基本原则,这是它的主题。

    2.如何从主题展开?

    我们来看一下它从主题到底是怎么展开的。我找到的逻辑是:提出问题,界定范围,对读者提要求,然后插叙了一个东西,最后讲了一个关于评断的一个主题的内容。 所以他仿佛是以评断这件事情为主题,因为这不是讲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评断。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则,就是后面的赞同或者反对,那么是下一章要讲的内容。所以它的主题是评断,而前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准备:对于读者的要求是什么?我如果说,我要是重新去理解它的这个框架,应该是首先提出评断的一些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把前四点合一起就是,在对话里边,读者需要做的事,然后你要知道,你的评论是针对什么样的书,然后是你必须要虚心受教,还有,你需要掌握所谓的修辞这个东西。你只有满足了前四条,也就是说对读者的要求之后,就前面的准备做好了以后你才能理解,关于评断这个东西的顺序内容,以及内容展开了的一些暂不评价和不同意这两个部分的一个具体说明。 所以他其实他的这个逻辑,我觉得就是两大块的展开,这本书写的最让我不认同的地方啊,就是他把所有的章节并列的放在一起,而它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你看本章的关系其实是两大块关系加上某一块关系的深度展开:就是对读者的要求,和评断的一个具体说明,并且在具体说明里边评断的顺序没有展开,评断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展开,而展开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意又进行了深入的展开。 所以他其实上是一种,我们说的好听点吧,他叫重点突出的写作方式。他这种逻辑方式说得不好听的话,就不说了。所以呢,这个是它的主题展开方式,那么这个方式如果你能弄清楚的话,你重新站在作者书写这个部分的事的状态去理解,而不是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特别特别强调这一点,不要站在你是怎么理解的,而是作者怎么理解的。因为书中反复说了,我们这一次是刻意训练,刻意训练我们必须要按照规则一点一点地练,那么你只有这样做了你的理解力才能快速提升。而你原来的那种理解力,我说得不太好听,也希望丰盛姐能够原谅我,就是原来的我对这一章的一个理解,其实是基于你原有的理解力的状态下做出来的一个理解,其实这样的读法,有可能会导致读完这一章的,自身的理解力无法得以提升,这就违背了可能我们在读这本书本身的期待,要提升理解力的这个初衷。所以这一点,我很对不起,也不好意思这个特别直白的说出来了,希望您能够原谅我。

    三、本章的具体细节

    那么我们来进行今天这个分析阅读的一个细节部分。

    1.开篇概论

    首先,我们翻到123页,开篇的论述。

    (1)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一开篇作者上来就说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报,也就是说你前面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前8个规则做了这么多事情都有回报了。说实话,这句话打动我了,就这句话,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你前面所做的努力都有所回报了,这句话在情感上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内心,你要知道我为了读到第十章,我做出了多少的努力。要知道我们现在正在做会员制,我每读一章都要拿出将近5个小时的时间来去把它弄清楚,理解透,感觉上好像很浪费,没有抓住自己的价值,但其实上真的,你付出了多少,你得到了多少,这是可以感知到的。 我今天给我一个小伙伴解决他的问题,他说自己做了很多啊,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不知道从哪开始。于是呢,我就给他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我学ps这个软件整整学了一年半,什么其他软件都没有学,学透了以后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了7款软件,水平都达到了掌握的这个层次。 第二个是我训练阅读英语,每天阅读英语,整整两年的时间,一天都没有断,然后我这种坚持的力量,竟然可以扩展到各个自我管理的领域。在看读书就是阅读这一本书。我对他每一个字都没有放过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论述的逻辑都没有放过。 所以我觉得这个回报是这样的,成长是讲求复利的,复利是一种什么曲线呢?前期长期的平盘,横盘一直横在那,忽然过了一个拐点,才会有爆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就是这种感觉,你横盘横多久,拉升拉多久,所以这种感觉就是我前面甘愿横在那横着,我看看有谁能够陪着我一起走下去,一起能够把书读下去,所以现在的人已经完全萃取出来了,你比如说完全跟下来的暖暖已经成为我们新公司的一个CEO。这个每一个人的付出都有回报,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有回报。这一句话不仅仅是给我,还有那些一直跟着我读下来的伙伴。所以这句话,我对他的感触特别深。

    (2)阅读是一种对话

    好,我们继续第二段,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直从123页第二段到124页的第二段,整整一页就讲的这么一件事,叫有效对话的关键。关键是啥呀?其实就是你要遵守一些思维的礼仪,而思维的礼仪又是什么呢?就是按照规则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是有效对话的关键。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人跟别人交流的时候,经常吵来吵去,嗷嗷叫的,最后都没有办法交流了。其实交流是什么?你得先理解对方,我们讲到这儿已经特别清楚了,因为我们前面画过很多交流的图,你得理解对方,你理解了对方,然后你得再说出来,我认同还是不认同,认同的是什么不认同的是什么?是吧,这就是一些基本的一些礼仪的东西,我觉得不太需要展开。

    (3)阅读中读者的义务

    我们再继续往后看,阅读的这种对话中,读者需要有特别的义务。在这个部分——是书中124页——读者有义务。我们可以看一下124页说:在一般的谈话,说有道理的事情,那么再通过一本书来对话就更有道理了。 其实我特别想了解所谓的有道理的事,是指哪些事?书中其实没有给,但是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沟通圣经》,我觉得《沟通圣经》里边的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运用在这句话,就是在一般谈话来说,有道理的事情——就是那些有道理的事情,我们这本书里也给出了3个——表面上是3个、实际上是4个——规则,然后来讲清楚哪些事情有道理。所以提出了一个提问,如果说要很好的完成阅读,读者需要做哪些事? 经过我的整理和整合,就后面的这段内容,我推出了以下的两件事:第一个叫主动、第二个叫批评,你看我这里边写的是主动阅读和批判式阅读,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标注了一个红色,那么在书中124页的黑体字上写的-“主动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什么,而停顿了下来。”看到这句话了,“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完成这件事。”这句话对我来说非常的受用,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超出了(很多知道这本书是什么,然后就不再深入了)的读者。所以理解力提升,提升在哪?注意啊,这就是关键点,就这句话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点。你看这本书里边很少把字变成黑体,它标注黑体,是它的核心观点。 所以我整理出来的第一个是主动阅读,那么主动阅读,从头到尾一直在讲,我们不说了。 第二个是除了主动阅读,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批评这个词出现了,到处有——124页有、125页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一段都有批评,再往后还有批评,蛮山遍野的批评。请问批评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好好看一本书的时候要去批评别人?所以你如果想要理解这个事情,你必须站回到原文上去理解,你不能用中文去理解,说我去批评他,读本书我就要批评,那太扯了。 其实批评这个词英文是“Critical”,什么意思?这个词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以从另外一本书中理解,这就是主题阅读的力量,这是后面第四篇主题阅读的时候我们再讲。 有一本书,我也读了将近十多遍。他的名字叫《Critical thinking》,非常非常著名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注意,现在已经是第十版了。第8版那时候在中国已经非常出名,叫《学会提问》。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带着“批评”的两个字其实是批判性。所谓的批判性是什么?我给下个定义,批判性就是审慎、谨慎、小心的运用思维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是真的。断言这个词就是书后边规则十中的“意见”。你的意见其实就是你的断言。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意见,不是你去批评他,而是谨慎的去推理他的意见是否是真的?那么这个推理就涉及到意见本身,然后我们设定一个论题以及论证的三大核心要素,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三大核心要素,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判断信息是否准确恰当?很多的信息是假的,比如说满山遍野的那些这个养生的信息,真的没几个,然后是什么转基因、什么各种致癌等等。信息是否准确,区分事实和观点,事实是事实,观点是观点,这两者之间完全不同,事实只跟主观有关,你是否接受的这个事实,然后这个事实你是否认可,所以对事实我们要谨慎。这个我具体不多说了,因为一说就跑到别的书里头去了。 我们还紧紧停留在这一章,在这本书里边,只是多说一点,批判性思维,这本书里面第五章和第六章,他的名字叫做“通过修辞进行说服”,第六章的名字叫做“更多修辞技巧”。主题阅读的力量就在这个地方,有一本书里边出现你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竟然在其他的同一主题的书中有所解释,而这个修辞恰好就是126页修辞的作用,而这个修辞的作用,作者讲得非常的少,而在另外的书里边,已经讲满了这个内容。所以理解一下开篇讲到的批评,其实是批判式的阅读。

    (4)界定范围

    那么,对我来说啊,我感觉说到这就够了,主动阅读、批判式阅读就够了,你看,后面作者为了强化这个事情,磨叽了多少次?然后开篇的最后,作者还界定了一个范围,这个范围是倒数第二段124页的开篇里边倒数第二段,如果一本书在传递知识,作者的目标就是指导。其实这一章它的范围是非常窄的。这一章的目标范围其实就是传递知识的书,或者叫论说书、论说性的书,或者是论理性的书。这种书,咱们想想看,作者之所以会写一本儿论理性的这种书,为什么会写出这种书呢?就是因为他有这种先行者的经验。 我给大家举个例,比如说我特别想写、我正在准备,会员制弄完之后,我们要写一个个人成长的书。我会把个人成长的理念都写下来,我写这个理念要干什么?我写这个理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在我的后来者的人能够通过我的书,让自己更好的成长。 那么请问我这个书的目的是什么?我这个书的目的就是教导,如果说我不为了教导你,我仅仅为了写写而已,那我写在为知笔记里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出书呢?

    2. 受教是一种美德

    所以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他的界定范围之后,紧接着,接下来的受教是一种美德,这个逻辑就完全通了,既然作者是为了教导你,那么请问你作为一个读者去购买了一本传递知识的书,你应该秉持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受教,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态度,没有什么要说的。 所以我感觉作者在作者的那个时代里面,如果有人写了论理性的书,可能有的人是很不屑的,或者有的人评价说,你们这些卑躬屈膝的这些人,所以,他的后面可能是这样,所以我站在作者的那个年代去理解,受教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这是什么美德啊,这是基本素养吧,这有什么好聊的。但是,既然作者定了,受教是一种美德,我们来看一下,他都在谈什么事儿。

    (1)思维礼仪和礼节

    受教是一种美德,第一段,你看似简简单单的,好似没什么东西,这个第一段,但是它是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总,总分总的总,在这个地方出现了。我们读一下,看一下,“现在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跟前两个阶段一样,这里有一些规则,有些规则是一般思维礼节,在这一章我们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其他有关批评观点的特殊条件会在下一章里谈论到。”请看,明显给出来了,思维的礼仪和礼节,他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一般思维的,那就是本章的三个规则,还有一个批评式观点的,后面讲了四种方法,你看就这一小段,把后面的整体构架,架构起来了。然后我们看125页的这个部分,讲什么呢?读者应该虚心受教。

    (2)读者应虚心受教

    假设你是一个老师,讲读者应该虚心受教,这个事情,你要讲哪些事儿呢?我就想了想,首先,虚心受教,我觉得,所谓的虚心受教这个事情,应该是给那些不虚心的人说的,你这些人拿着个东西不当回事儿,你应该好好的虚心,去看看人家,空杯心态,你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作者却不是这样论述的,这一点很出乎我的意料。也就是125页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他是在讲一个水平不够的人怎么样去虚心受教的一个事儿。我感觉你水平不够不更应该是这样吗?还反复的安慰对方,说一本书就算再好也是有缺点的,来让那些小伙伴儿或者小朋友们能够安心的去受教。我觉得作者也是够不容易的了。 从这一点,我感觉这个作者长年做阅读教育的培训和培养,很有可能是针对小孩子做的,他不是针对大学生来做这个事儿的。所以现在我特别希望能和作者坐到一起,我问问他,他当时的样子是不是和我判断的样子一样,如果他说是的话,我感觉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浪费,我感觉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他的那个人。 然后他又讲到了受教的定义是什么,125页倒数第二段,受教的定义,他首先做了一个对比,卑躬屈膝叫被动又顺从,受教是主动但并不完全的顺从,不完全顺从就是不盲从。所以受教它其实是一种主动不盲从的状态,往下看,“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受教和能学习是一个意思,受教这个词的英文是teach ability,也就是说是可以被教育的,但是,这个地方,他翻译过来的,应该理解为你能够主动且不盲从的学习才叫做受教。所以你可以想一想,所以作者为什么在125页的上方,作者要那么的劝服那些刚刚成熟起来的小伙伴,不要因为自己小就不敢虚心受教了,而这个虚心受教指的是主动不盲从的学习,我觉得我理解到这个部分,理解的特别的爽快,就这种感觉。 弄清楚这儿,就清楚多了,虽然我不应该吐槽,但是我感觉125页的第三段,除非完全了解这本书,否则是不应该批评的,他在这里又重复了一次,我后面会把这所有的重复都指出来,你会发现他为了重复这件事,把这一段一段的内容拆解开,放在整个逻辑体系中,会给几十年后的读者带来多大的困扰。 最后我还整理了一个受教的流程,如果你想要虚心切不盲从的学习,需要有三步:
  • 第一步,调整心态,不管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调整到主动学习,不要盲从的学习的学习状态;
  • 第二,你必须要完全的了解书籍,所谓完全的了解,就是规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 第三,你必须要评判,也就是批判性的判断,这就是这个环节要讲的主要内容。所以,他对阅读者来说,是一个告诫,一个方法,要让你,再说一次,主动且不盲从的学习。

    3.修辞的作用

    好,下面的内容从126页到127页上面的“暂缓评论的重要性”下面的第一段的整个内容把我弄倒了。这部分内容很容易理解,我们上周也给了大家这个图,关于理解是讲文法、语法和逻辑的,然后关于评论是讲修辞的,一下子就弄懂了,特别简单,但是问题来了,请问作者在整体逻辑上突然插入这么一段是什么意思。我记得我为了读这一章,为了带公司的同事们读这一章,我教给我们的CEO兔总如何理解这一章,我说:如果让你评断一本书,你给其他小伙伴讲一下你是如何评断一本书的,你会说哪些话啊?兔总说,我就先读懂,就说我哪里同意,哪里不同意。我说我大约也是这个思路,咱们来翻翻看。 我就顺着翻,翻到修辞,我们俩人都愣住了,再往后看基本也是我们思路里的东西,但就是“修辞”不明白:第一,整体逻辑上为什么加在这里;第二,他给出的信息实在太少了,少到什么程度,你可以看127页上面第3行:“现在你可以看出来,在精雕细琢的写作和阅读过程中,文法、逻辑和修辞这三种艺术是如何协调与掌控的。”请问:你看出来了么?这就是我想问的,谁看出来了请告诉我这三种艺术到底是如何协调与掌控的?我到现在这个部分还有疑问。所以,在这里讲到修辞,修辞到底是什么?我想的修辞不就是比喻、隐喻么?不就是这些东西么,修辞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修辞你很明显感觉到,它和语法、逻辑两者是并列的,这三者是有并列关系的,那它们三个是什么(关系)? 那么我在读的时候就整体展开,我们来细细的看一下。修辞的作用,前3行我们已经看见了,“好的写作和阅读都是以文法、逻辑的原则为基础规则”。“最后阶段的一些规则,则超越理解的范畴,要做出评论。于是,这就涉及修辞”。做出评论就要涉及到修辞,这个地方就好难理解啊,修辞怎么会涉及到评论呢,我自己就特别难理解。 我就继续往下读,修辞的用途是什么,演说、宣传,在所有的沟通都需要。再往下,你可以看到第4行,“我们就能说服和劝导对方,准确的说让他们被我们所影响”。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希望劝服对方;如果你是读者,你要避免被人说服。所以你如果会“修辞”,你是作者,就知道如何说服别人,你是读者就知道如何不被别人说服,不做一个奴隶。顺便作者吐槽了一下“思想教育受到推崇正因为如此”。 再往下看最后一段,站在作者的角度,修辞是说服对方,这是最终目标,这点特别容易理解,因为作者写一本教导性的书就是为了说服对方,其他的沟通行为也必须做到这个程度才行,写作的时候是达到目标的过程,写作时修辞、文法、逻辑都是需要的,那么相对的在读者或听者立场,修辞技巧是当别人说服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应对。 说实话,我这个部分的知识是缺乏的,很有可能我们正在听分享的伙伴完全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但是我理解不了。好在有个东西叫“吸引力”,我在今年2月份报名参加了个课程,叫“认知写作课”。从你的元认知出发,进行写作学习。这个课程给的第一本书是《修辞认识》。也就是说关于修辞部分我已经有2大块内容去理解它,一个是“批判性思维”里面关于修辞的认识,另外一个就是“认知写作课”上关于日本佐藤信夫写的2本书,一本是《修辞感觉》,一本是《修辞认识》。这种讲如此偏门知识的书在日本极其畅销,从1981年开始到2013年共印了21次,你要知道这两本书在修辞领域是圣经,是圣典。那么“修辞学”是辩论术,它并不是中国人理解的比喻这些东西,它内含了逻辑,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叫“古典修辞学”,到近现代的“欧洲修辞学”,它和辩论术、诗学的技巧一直延续到当代,这里有很多具体的方式,我能知道它里面有这2种作用,7种方式,分别是:隐喻、直喻、换喻、题喻、夸张、列序、缓述。这是我在写作课上学到的内容。 说完这些知识支撑,我们大概就能理解了,我们说的各种“喻”的方式是让你理解,让你说服,我查了一下英对英的词典,“修辞”是一种学习的技术和技巧,为了让语言变得更高效。尤其在公共演讲时,要使用修辞;第二使用高效的语言去取悦或说服他人。修辞的作用,在欧美国家,它的作用非常明确,我们虽然不懂,但它的作用已经说在这了。那这个地方其实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说这个修辞可以激发你的情感。 修辞可以激发你的情感,这句话特别特别的重要,这是一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在你对传递知识的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也就是说在你读这种书之前,需要把里边激发你情感的这些内容去掉,否则你很难去评论它。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因为很有可能你的同意是来自于情感,而不是来自于你对这个知识和观点的有理论支撑的理解,明白吧?说到这基本上我们就完全弄清楚了。 你再补充看一下127页上面,现在你可以看出来,“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的技巧,需要精通文法与逻辑,第三个技巧就要靠修辞的艺术了”。注意,这个阶段建立在最广义的修辞原则,他这种原则代表着一种礼节,让读者不止有礼貌,还能有效地回话的礼节。注意这个有效,这个有效其实是很难的,你如果是你在这本书的后边的这3个原则里边,你会明显的看出来,评论的原则就是第三阶段的这个9,10,11这3个原则是纯理性原则,没有一点点儿感性,所以我可以推断出修辞的作用,作为读者来说,是去除情绪化,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去理解这个环节,但是我理解透了这个部分,我有一种特别爽的感觉,这种自我满足感,给我很大的激励。

    4.暂缓评论的重要性

    来,继续往下说,暂缓评论的重要性。暂缓评论,好奇怪,这个评论是什么时候呀?为什么上来之后暂缓哪?这个一看好像还不理解,但是往下一读,变得清楚了是吧?就是说你看这个127页,暂缓评论重要性的第二段说 :除非你听清楚了,也确定你了解了,否则就不要回话,注意回话,回话是什么?回话就是说这是一个对话,你们是一个对话过程,所以这个对话过程,就是对什么话呢?在后面有写,所以在这个环节其实特别特别的简单,特别特别的容易,是不是?但是请注意这一段的下面那一段,也就是说事实上,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和前面可以合并,然后怎么怎么样。这个内容在说什么?又把规则一到规则八拿出来说了一遍,是吧?又说了一遍。你可以直接跳过。 然后我们直接来看规则九,规则九讲什么?规则九讲评断,第一个是评断流程,第二个是评断立场。你一定不要深陷在他所说的那个黑体字里边,你要把它的关键词抽出来,评断的流程很简单,先懂后评断,不懂一定不要评断。所以,理解不叫懂,懂是还原到作者所在的环境中去弄清楚他每一个词的词意,每个句子的主旨,每个段落及的这个论述。然后判断他的立场,立场是你站在哪里,同意、不同意、或者我等一等评论。 讲完这个部分内容,按理说不应该来讲,同意要怎么同意吗?不同意要怎么不同意吗?暂缓评论要怎么暂缓吗?是吧,你可以看一下,后面他就说的内容就很简单,很容易理解。暂缓评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然后看128页,从第三段开始往后到129页上面第一段,作者在讲什么?作者在讲,如果每个作者都会被瞎评论,那么你作为作者,你要怎么处理这些瞎评论?我说实话,我这个有一点不太清楚,也不太明白。明明写给读者看的书,你去安抚作者干嘛呢?安抚作者如何去面对这些无理的评论,可能也就是给读者看的。你评论了作者也有办法去应对,所以这个部分的内容说的也比较浅,我们就跳过去,就不再读了。 那么在129页上面的第二段开始,这个里边在后面就讲了,关于“我懂了”。对于我懂了的这个标准,特别强调了“我懂了”。我给它归纳总结了以后,所谓的懂,就我们目前来说,如果说前面都没有讲,我需要从头到尾讲一遍。如果目前来说就是两句话,第一个是规则1到8全部都完成,第二个就是你要通过主题阅读。就是这么两句话,所以才能叫做你懂了。比如说“修辞”这个事情你懂了吗?对吧,如果没懂的话,怎么去评论他,我认同?我不认同?你看我们如果说受教叫做主动而不盲从的学习,修辞叫做去除情绪化的方法,懂了吧,你同意吧,你肯定同意它对吧?所以在这个部分129页的整一页里边,基本上就讲那个内容的,所以说到这,只要把一些核心的关键词的词义弄清楚。剩下的事都简单了。

    5.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

    好,我们再继续往下看,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130页)。我感觉这哪是讲读书的道理,这明明就是在讲做人的道理!你跟别人成天争吵,吵什么吵,主题都没定下来。我在最后会给大家讲一个我们公司内部的一个小环节小故事。那你自己主题,你们要讨论的东西都没定下来,就开始吵起来。那是为了什么?所以规则10说的特别清楚,你不同意的时候,你理性的说,怎么理性的说,你要去把情绪化给去除掉,是不是?所以你需要把别人激发你,或者让你不淡定的东西去给他去掉。然后不要成天争,争的赢了辩论不是目标。你看130页倒数第二段,我觉得这句话希望大家用非常粗的颜色给画出来。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是真理”,其实什么是真目标,学习才是真目标,对吧,那么你看,我们本身就是教导类的书,教导类的书其实是为了教育我们,我们本来就要受教,所以学习才是核心目标,扯什么去讲那个谁赢了谁输了,而作者非常明确,我特别认可,作者在后面非常明确的指向,你看书中第131第三段的第二行叫,“如果他知道所谓的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把对方打败”,所以说清楚了吧,有人说你争辩是没意义的变一本作者都已经在不在死了,或者活了这的作者啊,对他们来说你还要争辩,那就更扯淡了,你对人本身可能都不一定要争辩,你重要的是达成沟通,达成认识,达成一致,争什么争,所以我自己最这个部分还是觉得需要特别强调的,我在上面已经写了,就是书中第131页正数1234第四段的倒数第一行,这就这第二个规则而言,这样的读者是情绪化的啊,所以说,学习是去情绪化的,你一旦知道学习是去情绪化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你就知道修辞的意义了,那种感觉,那种忽然打通这种问题解决的感觉特别好。

    6.化解争议

    好,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化解争议。化解争议。

    (1)新规则的意义

    第一段说的特别清楚。第三个规则应该说,化解争议的这个规则,规则十一和第二个规则很接近,所叙述的是在提出批评之前的另一个条件,有时候你要批评别人。批评别人什么时候批评,是在下一章第十一章才批评,也就是说你要批评别人,必须要有这样几个条件,这个条件对是把不同的观点当做了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读到这不懂,我自己就不太理解,作者是讲什么意思呀? 这个新规则,我其实这还有一个不认同,如果是我写书,我会上来,先告诉你这个规则,下一个规则是什么,而不是等着他都已经非常嗨的讲了大半天,以后在整整三页以后才把这个规则讲出来。我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怎么想,我是不太接受这种写法,那么你看到这个第三行,这个规则是提醒你,“不要绝望地与不同意见对抗”,关键词来了,不要绝望,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希望,有希望是什么呢?就是不同意见对抗,这是相同意见。所以其实他这句话告诉你的是这个规则告诉你的是,你即便要说不认同,这个不认同,未来也可以变成认同,并且还是有方法的。

    (2)化解争议的方法

    有人说这个规则其实是在讲方法。你如果是能够读懂这个环节,那就明白了,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第二句,“建议你把不同的观点当做是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注意,有解决的问题,管理效果公式就可以发挥作用了,Fm=QiPGMi+E,对吧,你只要是可以解决,也就说大家知道吗?这不仅仅是读书,这是做人的道理,你如果和别人有意见的不合,怎么办?把它当成问题,然后问问自己,请问我当下正在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目的?达成什么目标?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多清楚,你一旦关联到这个部分,这一节,又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啊。

    (3)本节的论述过程

    所以我把后面的说给大家说说,那么整个论述的过程,我比较喜欢他这个论述过程,你要仔细看,你就能看出来,作者还是比较有心的,即便他在大逻辑上跑来跑去,可是在这个论述过程很棒,你看131页倒数第一段的第四行说“一个人如果看不出所有理性的人都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他就会对波涛汹涌的讨论过程感到绝望”。其实他主要在讲,不要绝望,但是你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结论先行,就是说其实你如果知道,理性人都可能达成一致。那么,你就会对不同的观点到有希望。所以结论先行,结论就是所有的意见都可能达成一致,或者所有的不认同都可能达成到了认同。 紧接着132页在讲什么,你看他的这个论证过程,我不知道,大家再读到这一页的时候,尤其是你是认真读书的人。我有一个小建议,就是你读这个环节的时候,你不要随随便便跳过去啊。这个环节它的内在逻辑是怎么讲的,你得像我一样,整理出它的框架和结构来,你的理解力才能提升,它这个框架是什么? 他这个框架就讲了4个不一致的原因:人类复杂的天性,知识的不相当,争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隐藏了,还有就是没有一个认知-“教导和学习什么,就是你教别人和主动的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存在这个争议的,所以争议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是不一致或者争议存在的一些原因。 然后跟你讲了解决方案,133页第一段的第三行解决方案,“达成共识或心智的交流,借由长期过程以事实与理性来化解”。也就是说你先把情感去掉,然后靠理性来化解。 那么,这是解决方案,方案出来了之后给切入点,怎么切入进去了?就是规则十一,规则十一终于来了,切入的方式是判断你们互相不同的地方发生在哪里?究竟是在知识上呢?还是这个观点意见,我刚才说了,观点意见也是批判式思维的这个断言,他的核心元素叫断言,这个部分,然后你找到了这个位置,再去找到你自己的理论支撑,最后把你的理论有根有据地评价出来就好了,至于怎么评价,在第十一章有讲。 所以,到这儿,他又谈知识和观点的区别,这个部分我就不说了。知识是客观发生的,观点是你根据客观发生以及你的思维过程形成的一些判断,所以他跟各种各样的事实有关,跟判断有关,跟你自身的逻辑,跟你的经验有关。那么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在未来批判性阅读的部分去讲解。

    7.小结

    好,最后看一下总结。在第134页的最后一段,他的总结说了三个规则,但是你看,明明是四个规则。
  • 第一个规则,不要着急批评;
  • 第二个规则,不要盲目反对;
  • 第三个规则,它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 第四个,是你要去找理论基础。 你看,它其实是四个规则,所以我对这一章的写法,真的是抱有异议。那么,这就是分析阅读的环节。

    四、阅读本章的感受和收获

    最后,我谈3个我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第一个感受是不要用“就是”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特别特别的伤人,特别特别的有伤害。其实“就是”相当于是你用你原有的经验取代了新的经验,你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章非常非常容易,理解起来特别容易,但是我们经常在没有和作者达成共识的时候,没有弄懂每一个论述的时候,就说自己懂了。平时随随便便读也就算了,理解也就算了,但是我们在做分析阅读,我们在做刻意训练,你务必要知道,在作者逻辑里边,它的小论述和大论述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无法提升理解力。如果你觉的提升理解力无所谓,你可以像我们这个群里边很多人一样,直接放弃就行了。而关于不要用“就是”这个部分,在书中第124页的第四段里边也说了,我再念一次,我已经非常强调一次:“主动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这个点我深有体会。 第二个(感受),跟他拼了。真的跟他拼了,如果说对于我来说,我读这一章,虽然说的比较夸张一点,真的三五分钟,我就可以搞定这一章的内容,它没有什么大的、难理解的事情,可是,跟他拼了。我用的神级标准在做事,我是为自己,我没有为大家任何一个人,说“你多理解点啊”,我真的是为自己。所以这个环节如果是高标准,真的要高标准做到底,别对不起自己。 最后一点,这是我们的一个事情,叫“理性交流”的方法。这个方法我总结了很多点内容,这是来自于我们公司内部。我没有进行结构化,未来我可能会把它拿出来讲课,大家可以记一记。
  • 第一个内容是谨慎的给出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没有界定什么是问题,问题的边界是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给解决方案。人,特别愿意给别人解决方案。我觉得特别蠢,尤其是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的时候)。人家说,“哎呀,我饭吃不下去,好饿呀。”你说,“那你使劲的吃呀。”却发现人家手里边没有筷子,这就是经常遇到的。人,总是好为人师,尤其在自己有经验的部分,所以作为一个好的咨询者、咨询师,他都是先界定问题;
  • 第二件事情,任何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判断。有的时候忘我真的特别特别重要,忘我是忘记自己的存在,不要让自己内心的自我(喜怒哀乐)出现,尤其是谨慎使用消极类的词句,如“我这个不行”、“我这个不好”、“你怎么是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都是不理性的交流;
  • 第三个,当他人出现情绪的时候,自己一定要能够承载,对沟通要负责任,要具备“利他”的考虑。在我们两个人交流的时候,如果你的情绪低落,我不要还在一味的打击过去,一定要利他,一定要对他自身进行承载,所以这对一个理性沟通的人非常非常的重要;
  • 第四,在理性沟通过程中,“有错就要认错”。你要知道有一点,就是在上一秒钟的我和这一秒钟的我根本就不是一个我,你只要知道你在做什么就行了,所以讨论事情或者交流的时候,认个错其实是没什么的。比如说我和志勇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说到一个事儿,志勇说:“你没说呀,你说的话我怎么会不理解呀?”然后我跟他说,“我昨天晚上什么时候说过?”然后他说,“噢,你说过,那可能是我没有听见。那么就这个事实,我对我刚才的话,认个错。”这个事,我们两个就直接过去了。所以错了就是错了,抓紧时间认个错,关键是要达成一致——进行沟通。
  • 第五个,在多人沟通的时候,不同人针对不同部分会有响应。就是你说出来的这个话,下面坐着不同的人,他的各种各样的经历会对你说的话的不同的部分进行响应。你说了40个字,有的人对前5个字响应了,有的人对后面的字响应了。所以对发言者来说,尽可能的想清楚,把你的逻辑用文法的方式给说出来。所以不要有那种“没听见”、“什么意思”、“你为什么这么说”这种事情出现。
  • 第六个,事实+观点。你的事实和观点之间是可以有逻辑支撑的,否则理性交流是没有办法进行的。
  • 第七个,复杂的沟通,不要去除冗余。什么意思呀?因为我们在交流的很多时候,经常就会自以为是的去交流。比如说,“我觉得你这个事儿做的不对。”当你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对方就受不了,对方说,“我哪不对啊,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啊,你这么说就负责任吗?”那个人就说,“你这样怎么叫负责任啊?我难道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然后两个人就忘了最开始要干什么了。所以复杂的沟通不要去除冗余,那我们自己公司内部都会把一些冗余加上去。说:“我现在要表达我的一个观点,在我的讨论中,我看到的事实是什么。”所以你一旦知道了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把这个冗余增加上去,非常有助于让情绪得以控制。
  • 第八,要不断的确认,达成一致再往下走,不要在没达成一致的时候就往下走,读书和沟通都是一样的。
  • 第九,即便你是对的,也不要带情绪去表达。很多时候有人认错了,那个对了的人就会加一句话说:“哼,怎么样,我说的吧,你还不信!”所以,这后面的话,一点用都没有。
  • 第十,沟通不是为了求快,而是为了达成一致。
  • 第十一,不要着急呈现你的思维过程。否则,大家会就着思维过程而讨论,而忽略了你的观点。所以想清楚再说。我的导师板砖博士,在我们经常讨论的时候,他是不说话的。我每次问他,他都说:“等一等,我没有想清楚。”然后等他说的时候,咵!结论先行,论据支撑,论点跟上去,事实跟上去,说得特别清楚。 好了,本章看似一个简单的章节,到这,分享给大家,我的收获非常非常的多,我特别希望你能和我获得一样多的收获。好吧,今天的时间超了太多,耽误大家休息,谢谢大家,晚安。

第十章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